優化農業技術 分享農產幸福
台灣一直以來都擁有高端的農業生產技術,因技術優勢而發展良好的外交關係,在中東、非洲、南美洲都有臺灣團體,輔導當地人民耕作技術進而改善當地生活。 台灣農民的生產經驗相當豐富,但由於地處副熱帶季風區,每年逢7至9月夏秋之際,屢遭颱風肆虐,其所挾帶的強風豪雨,往往發生風災、水災及土石流等災害,而影響農民耕作及收成,根系不健康的作物或授粉不良的果實,都深受其害。加上台灣土壤大部份屬酸性土壤,若再以酸性肥料施肥,更會造成收成不佳。 因此農業生產技術面對以上情況勢必得優化,什麼作物適合什麼季節生產,將以有機、友善、無毒、慣行等不盡相同的農法,在不同的土壤上耕作,需應時、應天氣、應土壤、應水分給予不同時期合適的肥料以及植物保護劑,來達成臺灣原有高端農業技術的優化。

擁有良好的農業生產技術後,農民面對的是農產品該如何銷售、抑或產品該出口去哪裡? 這一直是台灣農民重要的課題,如果產量控制得宜,銷售價格就合理的回饋到農民身上;反之若任何一農產品生產過剩,農民則不願意採收,甚至荒廢滿園。 所以美麗綻放的花朵或是香甜美味的果實,若能透過適當的推廣,銷售到合適的市場,讓農民收成獲利之外,還可以得到消費者收到花朵時嘴角上揚的微笑,或看到吃甜美果實時的幸福表情。 幫助農民、消費者回饋,分享幸福至全世界的每個角落,讓世界充滿美好的氛圍,達到一個幸福的循環。
   
|